关于天桥区服务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时间:2012-06-30    来源: 人大办
关于天桥区服务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2012年6月27日在天桥区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

天桥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许宝利

区人大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区政府委托,现将我区近年来服务业发展情况报告如下,请审议。

  一、全区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新天桥”这一奋斗目标,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积极作为,强力推进,全区服务业实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区始终把服务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着力点,从“十一五”的“三产立区”到“十二五”的“三产富区”,服务业的发展一直备受全区上下的关注。以各类专业市场为主体的传统服务业不断优化升级,以金融、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总体呈现出发展从速、结构从优、效益从良、后劲从强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十一五”时期,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增速比“十五”提高2个百分点。2011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实现190.4亿元,同比增长13%,占GDP的比重达72.3%。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23.23亿元,同比增长17.6%。服务业投资额达到68.36亿元,同比增长14.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90.43%。服务业实现税收7.83亿元,占全区财税收入的66.1%,整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明显增强。

  二是产业结构越来越优。一方面现代服务业比重逐年提高,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2007年的36%提高到2011年的43%。金融业快速增长,到2011年底,全区共有银行分支机构43家、证券公司7家、保险公司10家、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各1家,全区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4.49亿元,实现区级税收9911万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7.6%。仅2011年就有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济南中心支公司、江西国盛证券公司济南营业部、民生银行、华安证券等一批金融类企业落户我区。房地产发展势头良好,2011年全区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2.59亿元,完成投资38.11亿元,同比增长111.1%,商品房销售额28.18亿元,同比增长125.3%,房地产及相关产业对区级税收的贡献达到40%。现代物流业发展迅猛,我区现有山东泉胜物流大市场、济南洛通物流配送市场、晨安物流市场、济南黄台物流中心等大型物流市场七处,有三处大型物流市场正在建设过程中。药山重汽配件物流中心项目所有审批手续已齐备,目前已开始动工;济南国际集装箱分流中心正在与国际品牌安博公司洽谈引进先进的仓储物流管理理念,创建与国际水平接轨的现代化高标准仓储流通系统;山东特里尔营销策划有限公司的医药物流项目,目前正在办理土地手续。文化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以银座天成、药圣天成、国贸天成、滨河天成为代表的有规模、有特色的“天成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进展顺利,文化创意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科技、信息、研发、咨询等科技服务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到2011年底,我区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6家,科技创新型示范企业2家。还有3家企业正在申报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家企业正在申报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另一方面以各专业市场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升级步伐逐年加快,整体布局日趋合理,档次显著提高,质量效益明显增强,“家居之都”、“服饰之都”框架初显。到2011年底,我区共有各类专业市场64处,建筑面积340万平方米,其中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1处,年成交额139.97亿元。

  三是发展环境越来越宽松。近年来,国家、省、市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立足政府职能,从法律、金融、市场等多个方面着手,为服务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我区也紧跟形势要求,结合我区自身服务业发展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为服务业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一是健全责任体系,完善工作机制。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的加快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理顺了管理体制,形成了政府分管领导牵头、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服务业推进工作机制,形成加快发展合力。二是加强对服务业发展重大项目和新引进的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调度,探索和完善服务业项目落地和推进的机制,加快推进服务业项目落地和建设。三是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规划、土地、拆迁、招商等方面,全力保障区内服务业重点载体、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四是强化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健全服务业绩效考核办法,调动办镇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服务业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五是大力宣传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为服务业健康发展提供好舆论环境。

  四是发展后劲越来越足。近年来,我区逐步搭建了“两路、一街、一河”几大载体,启动实施了大面积的棚户区和旧村居改造,区域重点地段的投资价值迅速提升,商业氛围日益浓郁,为沿线现代大型商业设施的招商引资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作为全市“十二五”时期规划建设的三大新区之一的滨河新区,总面积158平方公里,其精华主要在我区范围内,目前正在推进项目有30个,可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2万亩,总规划建筑面积约4870万平方米。泺口片区、北湖片区、徐李片区等的开发建设,将为我区经济发展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和优良的载体。同时,我区棚户区占全市的40%,城中村占全市的50%,又是传统的老工业区,棚户区和城中村的改造开发,大量工业企业的关停并转,将为房地产等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鹊山龙湖完成一期开发建设和1.4万亩农业用地整理,建邦黄河大桥建成通车,也为我区城市北跨和产业北进创造了条件。

  二、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的主要举措

  近几年,围绕推动全区服务业加快发展,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突出规划引领作用,明确全区服务业的发展方向。结合全区“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加大了对服务业发展的研究,提出了大力实施“三产富区”战略,围绕构筑“一城两区”的城市发展格局,从提升发展高成长性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潜力产业、巩固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完善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四个层面,对我区房地产、金融商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七大优势产业作了深入研究,确立了“十二五”时期我区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二)强化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一是建立区级领导推进机制。为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我区连续两年召开了全区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成立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参加的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区服务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建立区级领导挂靠服务业大项目制度。挑选了一批符合片区功能定位、带动作用强、税收贡献大的服务业项目,每个项目由一位区级领导负责包挂,加大项目的协调推进力度。三是建立由区发改、商务、经信等18个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调度分析全区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意见和建议,指导全区服务业发展工作健康扎实地推进。

  (三)加强考核奖励力度,激发办镇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我区来讲,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办镇既是主体所在、责任所在,也是潜力所在。为充分调动办镇工作的积极性,我区把服务业投资和税收指标纳入全方位目标考核,同时制定了《天桥区服务业发展工作考核奖励办法》和《天桥区服务业发展工作目标考核实施细则》,分定量、定性、额外加分三大指标体系对各办镇服务业年度发展情况进行考核,2011年,对考核前八名的街镇共奖励33万元。这一政策的实施,极大激发了办镇工作热情,形成了“大抓服务业,抓大服务业,抓优服务业”的工作氛围。

  (四)狠抓项目载体建设,增强服务业发展的后劲。培育建设服务业载体,是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结合项目立项,坚持做到“策划一批、引进一批、培育一批、推进一批”,促进储备项目尽快完善立项手续,加快筹建项目尽快开工,确保在建项目按进度施工,保持了服务业投资的强劲势头。依托长4公里百万平方米的中国家居之都、药山服务外包基地和鹊山龙湖休闲旅游集聚区等重点服务业园区,制定针对园区发展的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增强园区辐射带动能力。围绕创意、休闲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四大“天成”文化产业园,加快推进大企业和大项目向产业园区集中,提升园区的整体层次和竞争能力。

  (五)打好政策“组合拳”,在对上资金争取上取得新突破。近几年,国家、省、市加快服务业发展方面政策、资金力度比较大,我们在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对服务业的扶持政策的同时,借鉴其经验制定了《天桥区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和《天桥区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申报指南》,采取以奖代补、根据财税贡献奖励等方式,在准入领域、供地保障、税费征缴、项目管理、品牌建设等方面尽可能地给予支持或扶持,2011年全区共获奖励企业12家,奖励资金多达104万元。同时,我区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省、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仅2011年一年就成功申请国家和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多达1200万元。

  尽管近年来我区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与先进城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服务经济总量不够大,“十一五”末,历下、市中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完成562亿元、395亿元,是我区的3.4和2.4倍;两区现代服务业比重均达到55%以上,这也是我区与先进城区经济规模和财政实力存在较大差距的主要原因。二是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天桥区服务业中支柱行业多属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传统服务业,影响经济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金融、现代商务、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科技研发等先导型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几乎为零,服务业发展的不协调是显而易见的。三是总体布局缺少规划引导。虽然天桥区每三年制定一次产业规划,每年度都制定服务业发展计划,但由于缺乏明确的管理依据与有效的管理手段,致使规划、计划最终没有落实到位,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两大行业现在的同地域、同档次、同类型多个经营者间同类商品的激烈竞争局面。四是载体建设相对滞后。我区服务业载体建设相对兄弟区县发展缓慢,功能示范区聚集程度低,在建、新策划“双百项目”较少,缺少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产品和企业。五是信息化水平不高。我区传统服务业信息化改造程度低,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发展不成熟,信息化服务平台体系不完善。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

  (一)总体思路

  今后五年我区服务业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中心城区和富裕文明和谐幸福新天桥”这一目标,大力实施“三产富区”战略,突出“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两大重点,明确“做大服务业经济总量、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增强服务业产业竞争力”三大目标,推动我区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为改善城市面貌、增强服务功能、提升财政实力、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产业支撑。

  (二)主要目标

  服务业发展再上新台阶。服务业增加值比“十一五”末实现翻番,达到330亿元,产业内部结构明显优化,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3%,初步形成以文化旅游、现代商务、房地产业、商贸流通和科技研发为主导的现代服务经济体系。

  发展载体实现新突破。老城提升全面突破,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滨河新区建设全面推进,现代化气息初步展现;城市北跨战略迈出实质步伐,基本建成北跨起步区。五大城市综合体全面推进,完成建筑面积1000万平方米,其中三个综合体基本建成。

  发展空间实现新拓展。累计完成土地开发面积10000亩,全区建筑面积达到5000万平方米,在空间上实现再造一个“新天桥”。新建大型商务楼宇40座以上,商务楼宇总建筑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市级以上重点服务业园区达到20家,新建1-2家大型商业综合体。

  特色发展掀开新篇章。北湖公园、通航河道和小清河观光旅游带以及鹊山龙湖度假旅游区等文化旅游特色产业项目基本建成,大明湖-中泺河-北湖-小清河水上游览全面贯通。新建五星级酒店2-3家,建成4条以上集文化、旅游、购物、美食、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特色商业步行街。

  (三)重点任务

  1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

  金融商务业。以商业地产开发为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吸引地方商业银行、民营股份制银行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在我区设立分行或区域性总部。

  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重点在二环北路沿线和黄河北地区规划建设大型物流园区。以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核心,规划和建设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相适应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房地产业。加快北湖片区、泺口片区、徐李片区、鹊山龙湖和官扎营-宝华片区等城市综合体规划建设,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启动六层以下危旧简易楼群改造。加快推进小清河沿线和北园大街两侧以及济泺路、明湖西路、明湖北路、堤口路等沿线片区的商业开发,规划建设一批高档商务楼,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结合北跨战略的实施,加强鹊山龙湖生态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跨河延伸。

  科技服务业。依托徐李、泺口、北湖等片区的规划建设,积极引进科技服务机构,积极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我区建设实验室、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研发中心、设计中心。

  2、发展壮大新兴潜力服务业

  旅游业。利用山、水、河、湖、泉、湿地、地热等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度挖掘黄河文化、小清河文化、名人文化、工业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水上游、历史文化游、湿地游、乡村休闲游等活动,促进城乡旅游共同发展。

  文化产业。依托老仓库、老厂房、老建筑改造,注入新概念,赋予新内涵,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特色园(街)区,培育文化企业群体,重点发展现代创意设计业等文化产业。

  服务外包业。大力引进和培育以工业设计为重点的服务外包企业,建立工业产品设计、生产工艺流程设计和医药化工研发外包基地。

  3、做精做优传统服务业

  商贸流通业。广泛运用电子结算、交易安全保障、网络服务、信用体系、消费维权等新型支持体系,推动市场向商场化、品牌化、信息化转变,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整合现有市场资源,规划建设几处大型商贸综合体,全力打造“家居之都”、“服饰之都”等多个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性商贸中心。

  住宿餐饮业。引进一批现代化水平高、设施功能完善的星级酒店和连锁酒店,大力推行品牌化经营,培育发展集团化连锁,引导企业走规模化发展之路。

  社区服务业。拓宽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积极引导消费,提倡健康生活,大力发展家政服务、老年公寓、医疗健身、文化娱乐、环境卫生等社区服务业,逐步建立起全方位社区服务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为确保“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目标任务的实现,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健全责任体系,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分管领导牵头、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服务业推进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区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总指挥的作用,统筹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搞好政策、规划的深化、细化、配套和延伸。切实发挥好区发改委“综合、协调、指导、服务”职责,抓好服务业综合管理工作,有关部门在执行领导小组统一部署配合联动,形成加快发展合力。

  (二)抓好任务落实,强化绩效考核。加快发展服务业关键在狠抓落实。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加快制定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将加快发展的决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健全服务业绩效考核办法,切实加强对服务业发展、重点任务、政策落实和项目推进情况的检查督导,通过定性定量的考核,确保服务业目标责任到位。结合考核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和信息管理制度,切实为服务业重大事项决策、宏观管理和企业经营提供准确信息。

  (三)抓好政策落实,优化发展环境。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和我区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确保各项政策执行到位、落实到位。进一步转变职能作风,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审批程序,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对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靠上做好服务工作,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政策扶持,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四)强化招商引资,提高开放水平。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大力拓展金融商务、现代物流、房地产、休闲旅游、现代商贸等领域的招商。重点引进企业总部或大型集团公司的区域总部,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加强对服务业的舆论宣传,广泛宣传我区发展服务业的良好环境和优惠政策,营造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五)加大推进力度,增强发展后劲。围绕强化城市建设、提升产业支撑、大力改善民生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以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加强重点项目建设,保持服务业投资持续增长,增强服务业的发展后劲。一是切实制定完善项目推进机制。进一步深化细化任务目标,落实区级领导挂靠服务业大项目责任制,做到保开工、保进度、保投产,尽快形成能力、发挥效益。二是狠抓项目储备。千方百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策划推出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搞好项目储备,积蓄发展后劲。

  加快服务业发展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我们对服务业发展将高度重视,强化措施,注重实效,以创造环境集聚服务业加速发展所需的资源,以创新机制破解服务业加速发展中的“瓶颈”,以创优政策激活服务业加速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推动全区服务业跨越发展。

  以上汇报,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