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桥区农业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
时间:2011-04-01 来源: 人大办关于天桥区农业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
――2011年3月31日在天桥区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
天桥区农业经济发展局局长 宋光强
各位主任、各位委员:
受区政府委托,我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天桥区农业经济发展情况,请审议,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农业经济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区人大的监督支持和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以发展都市型农业为重点,全区农业经济实现了健康稳步发展。2010年,全区一产增加值达到了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917.7元,近五年年均增长分别为9%、13.7%。近几年我区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种植业保持平稳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惠农政策,近几年,共发放小麦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各类补贴6600余万元。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完成了400多个土壤样品的分析化验,推广配方肥200余吨,培训技术员与农户500余人次,向群众发放小麦叶面肥近2000箱。随着各种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高涨,粮食种植面积保持稳定,粮食产量稳步增长,2010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7.44万吨,与2006年相比,年均增长3.9%。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目前全区发展蔬菜、莲藕面积近万亩,逐步形成以大桥镇宅胡、焦集和桑梓店镇的三官庙等村为主的蔬菜产业带,以及以泺口的鹊山、大桥的路店等村为主的莲藕产业带。
2、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近几年,积极推进畜牧标准化建设,争取上级资金100余万元,组织实施养殖场标准化建设项目,推动养殖场逐步走上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发展模式,提高了养殖效益。目前全区规模养殖场达到7家,其中生猪养殖场2家,养鸡场4家,奶牛养殖小区1家,规模养殖户达到100余家,全年肉禽蛋奶产量保持在1万吨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
3、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服务,培养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截止目前全区共有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3家,区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全区初步形成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农业龙头企业群。全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40余家,合作社社员达到3000余户,其中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5家,区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家。近年来,通过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共争取资金700余万元扶持龙头企业及合作社的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对农民致富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4、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现突破性进展。通过积极引导、靠上服务和政策推动,我区的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已发展5家农业示范园区,其中鹊山都市农业示范园、鹊华烟雨都市农业示范园列入被市政府重点扶持的农业示范园区,2010年市政府奖励资金80万元。目前鹊山都市农业示范园已流转整合土地约500亩,投资600余万元,建成了采摘园、珍禽养殖区、蔬菜种植等生产区域及酒店、垂钓园等休闲场所,初步形成了生产、休闲、娱乐相结合的综合发展格局。鹊华烟雨都市农业示范园已流转土地400余亩,投资300余万元,完成园区道路建设,开挖水面面积100余亩,建成50亩花卉苗木基地。这两个农业示范园在去年11月份全市农业工作会议上,赵文朝副市长带领与会同志进行了现场观摩。
5、农业特色品牌建设实现新发展。在过去几年发展标准化生产面积2万余亩,认证5个无公害农产品的基础上,2010年新发展了桑梓店镇的有机大米、鹊山的有机莲藕,大桥镇的无公害莲藕和西红柿、绿色萝卜、芹菜等产品。其中鹊山有机莲藕是全市第一个有机藕品牌,并被认定为省农工商有机藕生产基地。
6、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累计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面积10余万亩,其中近三年投入资金2200余万元,开发治理面积2.7万亩,共计开挖疏浚沟渠158公里,建设桥涵闸建筑物452座,埋设地下灌溉管道159公里,修建提水泵站96座,整修生产路162公里,农田林网植树21.4万株,培训农民5300人次。加强引黄灌溉工作,每年组织对引黄灌区的100多公里渠道进行清淤,组织实施了大桥镇大庄、坡东、桑梓店镇高王、张王堂等村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对部分桥、涵、闸等进行维修,每年引放黄河水近2000万方灌溉农田,为全区农业丰收奠定基础。
7、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加强。近几年,组织实施了农村公路改造工程,累计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修建农村公路160余公里,全区农村公路里程达到220余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并建立了农村公路养护制度和养护管理队伍,保障了道路畅通,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交通保障。组织实施了农村自来水工程,完成了一期和二期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约8000万元,建成以鹊山水库为水源地、日供水能力7万吨的农村自来水厂,铺设供水管道110余公里,供水主管道通到化工产业园区,黄河北展堤以北102个村全部通上了自来水。近几年农村自来水厂累计供水600余万方,为化工产业园区裕兴化工厂等企业的生产经营和黄河北地区的群众生活提供了用水保障。
8、农业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大力发展生态林业, 2010年,认真落实市、区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森林泉城”的部署要求,组织实施了沙化治理、水系造林、退耕还果、农田林网、围村造林和绿色通道、湿地恢复和保护“六大工程”建设,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造林1300亩,退耕还林(果)1200亩,水系造林1050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13000亩,组织实施并完成了市级黄河森林公园、黄金梨示范基地、2个省级绿化示范村的建设任务。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0.1%,为农业及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了绿色屏障。积极推进生态能源建设,目前已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1900余个,建成沼气服务网点8个,在桑梓店镇三官庙蔬菜生产基地、鹊山都市农业观光园等农业园区、基地试点推广三沼综合利用技术,收到较好效果。
9、农业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要求,组织协调黄河北地区,全力做好农村美国白蛾防治工作,实施了挖虫蛹、捉成虫、剪网幕,喷药灭杀,人工防治、药物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措施,农村美国白蛾防治效果良好,在省、市美国白蛾防治工作检查中得到好评。高度重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狠抓免疫工作落实,每年春、秋季节组织人员对全区40余万羽禽类、1万余头猪、3000余头牛、1万余只羊进行免疫注射,确保无疫情发生。在森林防火、内河防汛,和以农村自来水厂运行安全为主的安全生产等方面,也都从各个环节和细节进一步抓好落实,确保了各方面安全。
总的来看,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近几年我区农业经济保持了健康稳定发展。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区农业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与省会城市中心城区的地位要求有一定的距离。主要存在着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为主,整体效益不高的问题;优质农产品品牌少的问题;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农业基础设施有待加强和都市农业发展有待提速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将研究对策,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认真贯彻落实今年全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区委、区政府《关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意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继续坚持以发展都市型农业为重点,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努力走出一条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可持续增收的新路子。
1、规划布局
围绕将黄河北区域打造成“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 ”的战略定位,结合正在编制的《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初步设想构建“一轴、两区、两心、一带”的都市农业发展新格局。“一轴”,即在308国道以北,青银高速以南,104国道两侧,积极打造冷链物流展示贸易中心,建设集仓储物流、保税加工、展示交易、配套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农产品集散基地和仓储冷藏基地。“两区”,一是“高端鲜活农产品生产区”,即在冷链物流展示贸易中心两侧,规划建设高端新鲜蔬菜、水果、水产品、禽畜及其肉类产品生产区。二是“生态旅游农业区”,即在308国道以南,鹊山水库以西区域,规划建设集观光体验、教育培训、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生态旅游农业区。“两心”,即结合大桥镇、桑梓店镇镇驻地建设,分别打造东、西两个综合服务配套中心。“一带”,即沿黄河,结合北郊林场、鹊山龙湖湿地等,规划建设发展集景观、生产、生态、防护等功能为一体的沿黄绿色生态防护景观带。
2、发展重点
一是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在发展好现有鹊山、鹊华烟雨、达仁农场、荷塘人家等都市农业园区的基础上,依托黄河、鹊山等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引进大型投资主体,融合现代农业、乡土风情、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农事体验等多种功能,积极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到2015年,全区建成较高档次的都市农业园区10家以上。
二是大力发展优质农业特色品牌。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基础,依靠政策扶持和科技投入,积极发展设施蔬菜、特色林果、花卉苗木、特色养殖等高效特色产业,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特色农业品牌生产基地。重点打造“鹊山金宝”有机莲藕、“鹊山龙湖”有机水稻等优质农产品品牌,同时抓紧现有农业品牌的申报登记、注册保护,完善包装,提升档次,提高品牌知名度。到2015年,发展农业特色品牌基地8家以上,面积1万亩以上,认证优质农产品20个以上。
三是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通过提升现有宅胡、焦集、三官庙、鹊山等村的蔬菜生产水平,推进蔬菜产业升级。充分利用北郊林场等苗木资源和现有蓝莓、花卉、黄金梨等产业基础,引进培育大型林果花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林果花卉产业。争取到2015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6000亩以上,林果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7000亩以上。
四是深化发展畜牧产业。对现有佳华、利民、绿宝等规模养殖小区(场)实施改造升级,提高养殖小区(场)的规模档次和养殖水平。积极推进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引导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态化发展。充分发挥老寨、小寨村的民族产业优势,积极发展牛、羊肉深加工等相关产业。2015年全区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5万吨以上。
五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扶持壮大现有华杰、勇盛、登峰、稻香园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规划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园,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农业龙头企业群体。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提高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范围。争取到2015年,全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0家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达到7000户以上。
3、保障措施
一是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搞好大王庙引黄灌区干渠、分干渠、支渠的疏浚开挖,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加大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力度,逐步完善渠系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大寺河、齐济河两条中小河流的规划治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严格落实工程管护责任,完善长效管护机制。
二是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健全区、镇、村三级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集约、高效、生态种植和养殖技术。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打造农业科技推广平台,示范带动新技术、新品种的普及推广与应用。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和新型人才的培养,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治理。加快农产品质量认证,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动植物疫情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应急反应机制。
四是加强农业流通体系建设。完善农资销售与服务网络,强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扶持发展农产品流通企业,构建农产品流通网络。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网上交流和贸易平台,及时向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提供市场、科技等信息服务。
五是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区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着力支持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壮大一批主导产业、优质品牌、示范园区、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加强支农项目库建设和管理,积极争取各级对农业扶持资金,探索建立扶持农业产业发展多元化投融资途径。
六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完善农业招商引资信息平台,加强农业重点项目的策划包装,建立健全农业招商项目库,通过重点项目来整合资源,集聚资金,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七是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充分发挥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平台作用,加强土地流转信息员队伍建设,完善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实现土地流转规范操作和管理,推进土地流转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