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区教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09-10-27    来源: 人大办

  

关于全区教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区人大教育工作调研组



  按照区人大常委会2009年工作安排,区人大科教文卫处和部分人大代表组成教育工作调研组,自9月份开始,对我区教育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济洛路小学、高王小学等学校,召开了区教育局、物价局等部门和部分中小学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家长以及部分人大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了社会各界对天桥教育工作的意见、建议。10月13日区人大主任会议视察了明湖中学、鹊山小学、汇才学校,听取了区教育局局长孙向军同志关于天桥区教育工作情况的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区幼儿园83所(其中教育办独立幼儿园2所)、小学36所、初中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完全中学1所、职业中专1所、特教学校1所、成教中心2所。义务教育在校生38612人(其中小学28611人、初中10001),高中128人,职专716人,幼儿园13310人。区属学校教职工3719人。有国家级绿色学校1所,省级文明单位1个,省规范化学校12所,省优秀家长示范校1所,省科技示范校2所,省绿色学校4所。

  近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努力兴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在依法行政、教育资源整合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制定了多项实施意见和发展规划,形成了“一个目标、两个战略、六项举措、十大品牌”的发展思路。教育系统先后荣获教育部首批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试点学校、全国学前家庭教育实验基地、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写字教育实验基地、中国教育学会济南天桥教师发展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2009年4月,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组对我区教育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学生家长和社区群众对天桥区义务教育的认可程度有了较大提高。

  1、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全面铺开。2007年制定了全区教育资源整合规划,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开始启动,2008年、2009年分别制定了年度落实方案,涉及32所学校(幼儿园)的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全面铺开。资源整合后,学校布局渐趋合理,硬件设施有了较大提高,为提升天桥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2008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努力下,济南二中迁入我区,填补了我区没有优质高中的空白。

  2、改革创新管理机制,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一是为吸引和留住优质生源,采取优化涵养生源策略,调整了部分小学招生学区和中学对口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达12所(新增5所),2009年初中学校报到率有了较大提高。二是推行学区一体化建设,将全区教育系统所属学校,划分为七大学区,加强学区内学校间合作与交流,实施资源共享,达到共同发展。三是落实校长负责制,改革学校财务管理模式,调动校长办学积极性。四是以学校特色为基础,创建优质教育品牌学校。五是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学会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合作,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开展名师培养、师德培训和一系列以教育科研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观摩和研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六是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深入推进“大教研”模式和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在2008年全国课堂教学比赛中,我区两名教师获一等奖。七是开展教师交流和农村学校教师定向招聘,采取学校间学科教师交流、区属学校向老三办交流、城区教师到乡镇支教和乡镇教师到城区学校挂职学习等方式,2009年新招聘农村教师44名,推进人才资源均衡配置。

  3、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建筑面积和生均面积均达到规定标准,学校班额基本符合国家要求,学校理科实验室、小学科学室建设和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区已有50所中小学理科仪器达标,占全区中小学总数的85%。各校微机室与校园网有专人管理,学生机配备达标率达100%。

  按照国家规定加强课程管理,开齐国家课程门类、开足课时。积极进行学校课程开发,已通过市教育局审批的学校课程有23门。实施素质教育,中小学认真落实减负工作,按要求安排课时和作息时间,控制家庭作业总量,加强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

  4、认真办好各级各类学校。其一,成立天桥区幼教发展中心,以公办幼儿园的品牌影响力和师资优势,打造品牌连锁幼儿园,形成集团化优势。其二,职业教育尝试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通过春季招生、联合办学、短期培训等途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竞争力,十三职专已与交通学院、济南监狱等单位签订联合办学协议,还承办了9个项目的下岗职工岗前培训工作。其三,严格审查民办学校资质,清理民办学校违规办学和无证办学行为,保证民办学校规范、有序发展。2009年我区被推荐参加“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的申报。

  5、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2008年区财政共支出教育经费21070.4万元,占财政支出的23.62%,比 2007年提高2.10%。全区各类学校公用经费全部列入财政预算,并按标准足额拨付学校。三办两镇教师,自2006年1月起工资由区财政统一发放,2007年10月公费医疗待遇与区直教师统一,至此我区教师实现了工资标准、津贴、补贴和社会保障政策的统一。2008年1月教师与机关干部同步实行了规范性补贴。

  资助农村寄宿生81人,占寄宿生的19.47%;为城市低保家庭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1266人,区财政投入19.22万元;设立普通高中政府助学金,平均标准不低于1000元/生·年,资助65人,占高中在校生总人数的8.03%;资助中职在校农村学生266人、城市经济困难学生86人,标准为1500元/生·年,所占比例分别为农村学生的78.01%、城市经济困难学生的77.48%。

  存在问题

  1、中小学生安全还存在一定的隐患。按照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我区对中小学进行了全面普查,未改造的校舍抗震、防雷、防火水平距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学校周边环境有待改善,有的小饭桌、小作坊、小门市部和食品摊贩的食品卫生状况亟待提高,经营食品的质量和来源还需严格审查。部分学校门口车辆较多,有的已成为停车场,尤其是学生上学和放学的时间,交通秩序需要进一步规范。司家、高王两所学校新校区尚未完工,两所学校的学生仍在旧校舍上课。

  2学校管理需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与教育资源占有还不够均衡。部分学生家长对天桥区初中教育水平认识不够全面,择校和学生外流现象,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2008年度有些学校和幼儿园有时还存在违规收费的现象。目前83所幼儿园中仅有1所位于大桥镇,两镇其余49所幼儿园(大桥27所,桑梓22所),均未办理许可证。

  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压力较大。2009年9月全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读中小生12466人,占济南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总数的50.4%,是天桥区在读中小学生的32.29%(济南市为4.9%)。同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人数呈上升趋势,2009年较2008年增长7.12%。在定点学校就学4160人,占总数的31.15%,非定点学校达68.85%。“以县为主”的办学体制,使区财政压力较大。另外,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流动性较强,家长从事职业的特点和自身素质等原因给学校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增加了难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布局还需进一步规划,就近入学和择校问题应加以重视。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安全管理力度,提高安全意识。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制定校舍维修改造年度计划,按轻重缓急,落实专项资金,完善已开工建设项目,提高新建校舍利用率,确保校舍安全。要把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饮食卫生等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学管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积极探索行之有效地学生寒暑假管理模式,调动学生家长、居委会、社会团体的力量,确保学生安全愉快度过假期。公安、执法、卫生、工商和交警大队等各有关部门要加大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工作的力度,建立校园周边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明确单位职责,加大执法力度,实现常态管理。

  2、进一步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在全区教育资源规划整合中,要继续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断缩小学校之间、城乡之间在硬件和软件上的差距,在有关政策上继续向农村学校倾斜,学校师资和交流情况要定期向社会公布,不断促进学校高水平均衡发展。要进一步做好旧城改造中学校的规划和建设工作。要加快创建省级教育示范区的进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缩小与先进区的差距。加大对辖区学校发展变化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家长和群众全面、正确了解和认识天桥区教育,特别是初中教育的水平,提高学生家长和群众对天桥教育水平的认可程度。要进一步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制定切合实际的农村幼儿园管理方法。

  3、进一步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全面掌握外来务工人员适龄入学儿童、少年的情况,各街镇和社区居委会要继续积极协助政府做好外来务工人员适龄子女入学工作。要继续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我区已经成为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聚集区的情况,争取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强化措施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就学子女的管理和服务,帮助解决他们中的贫困学生等问题,使外来务工人员就学子女与辖区学生共同进步。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的投入,合理增设定点学校,探索有效途径和办法,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和择校的问题

  4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工作要将德育教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进一步加强新课改后的教育教学方式研究,充分运用高位引领、名牌带动,探索改进新课程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建立健全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与政府有关部门、社区和学生家长有效联系的工作机制,积极营造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素质教育氛围,为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创造条件。

  

  

  二〇〇九年十月十五日